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黄皮书
概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新冠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传染性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流行:全球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全部人群
预防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诊断支持:获得认证的临床实验室;国家卫生部门
传染性病原体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现有疫苗对预防该变异株所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效。
传播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1、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一般患者在潜伏期就会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2、传播途径: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另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能会经气溶胶进行传播。此外,人们接触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会造成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人们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流行病学
2020年1月20日,经报国务院批准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020年2月28日,世卫组织新冠肺炎情况每日报告,地区及全球风险级别均提升为最高级别“非常高”,与中国一致,此前地区及全球风险级别为“高”。
当地时间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根据评估,世卫组织认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可被称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
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临床表现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发冷、咽痛。
其他不太常见但可能影响某些患者的症状包括:肌肉痛、严重疲劳或疲倦、流鼻涕或鼻塞,或打喷嚏、头痛、眼睛酸痛、头晕、新发和持续咳嗽、胸闷或胸痛、呼吸急促、声音嘶哑、胳膊/腿沉重、麻木/刺痛、恶心、呕吐、腹痛/腹痛或腹泻、食欲不振、味觉或嗅觉丧失或发生变化、睡眠困难。
需要立即就医的COVID-19严重疾病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特别是在休息时,或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意识模糊、嗜睡或意识丧失、胸部持续疼痛或有压迫感、皮肤冰冷或湿冷,或皮肤发白或发青、丧失言语或行动能力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等症状。
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诊断
医生查体
主要针对肺部进行相应检查,听诊呼吸音等。
实验室检查
确诊病例
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注意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抗凝治疗等。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适用人群为发病 5 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用法:300mg PF-07321332 与 100mg 利托那韦同时服用,每 12 小时一次,连续服用 5 天。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尤其是药物相互作用部分,避免药物合用禁忌,例如不得与哌替啶、雷诺嗪等高度依赖 CYP3A 进行清除且其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严重和/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患者。用法:二药的剂量分别为 1000 mg。在给药前两种药品分别以 100 ml 生理盐水稀释后,经静脉序贯输注给药,以不高于 4ml/min 的速度静脉滴注,之间使用生理盐水 100ml 冲管。在输注期间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并在输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至少 1小时的观察。
阿兹夫定。发病5天以内且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及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的非重型患者。用法:成人5mg/次,每日1次,疗程不超过14天。同时,对该药过敏者禁用,不建议妊娠患者使用,中重度肝脏或肾脏功能损伤患者慎用,所有接受阿兹夫定治疗者在治疗期间均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肝功变化。
莫诺拉韦胶囊。适用于发病5 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用法:800毫克,每 12 小时口服 1 次,连续服用5 天。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
静注 COVID-19 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使用剂量为轻型 100mg/kg,普通型 200mg/kg,重型 400mg/kg,静脉输注,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次日可再次输注,总次数不超过 5 次。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输注剂量为 200~500ml(4~5ml/kg),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毒载量等决定是否再次输注。
抗菌治疗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继发细菌感染时,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免疫治疗
糖皮质激素
根据患者呼吸进行性困难、胸部影像学进展迅速情况,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酌情短期内(一般建议3~5日,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
白细胞介素 6(IL-6)抑制剂
如托珠单抗,对于重型、 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 IL-6 水平升高者可试用。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对于重型、危重型病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治疗:
呼吸支持
包括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加强气道湿化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
循环支持
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指标,进行无创或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救治过程中,注意液体平衡策略,避免过量和不足。
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
积极纠正肾功能损伤的原因外,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于肾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可选择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
中医治疗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和《成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诊疗参考方案》,本病也可考虑中医治疗手段,非重点人群的早期患者可以参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关于在城乡基层充分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推荐的中成药或中药协定方进行居家治疗。由于中医治疗受病情、证候、气候等因素影响,因此自行用药也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以下为部分推荐使用的中成药及中药协定方。
其他治疗措施
对于儿童特殊情况,可能需考虑下列处理措施:
对于重型或危重型的妊娠患者,需多学科评估妊娠风险,必要时终止妊娠,剖宫产为首选方式。
诊疗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通过分析疫情形势和研究进展,组织专家在对前期医疗救治工作进行分析、研判、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对诊疗方案进行修订。2023年1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
出院标准
临床症状缓解,体温正常,两次核酸检测都呈阴性才能确保出院没有传染性。
预后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后遗症
根据《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康复指导意见》:
康复
个别重症患者可能会有肺纤维化,康复需要较长时间。
并发症
重症病例患者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预防
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一般建议:
正确佩戴口罩:
如何使你的环境更安全:
在拥挤和通风不良的空间中感染COVID-19的风险更高,因为感染者会长时间近距离呆在一起。据报告,疫情发生在人们聚集的地方,通常是在拥挤的室内环境中,以及他们大声说话、喊叫、喘粗气或唱歌的地方,如餐馆、合唱团练习、健身课程、夜总会、办公室和礼拜场所。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保持良好的呼吸卫生,你可以保护你周围的人免受引起感冒、流感和COVID-19的病毒侵害。
如果你感到身体不适,可以这样做:
疫苗
疫苗基本信息: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研发原理和生产工艺的不同,现有新冠病毒疫苗主要分为以下5类:
接种须知
目前,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对象已扩大到3周岁以上人群。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实行分阶段按人群优先顺序,分阶段逐步开展接种。
哪些人群需要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3周岁以上人群。但是疫苗什么时候在更低的年龄组使用,将根据中国现在疫情需要和人群构成,有秩序推动不同年龄组的疫苗使用。
哪些人不能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通常的疫苗接种禁忌包括:
有些禁忌,比如正在发热等是暂时的,当导致禁忌的情况不再存在时,可以在晚些时候接种疫苗。
不同企业的新冠病毒疫苗的具体禁忌症,应参照企业的产品说明书和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接种方案。
哪些人应谨慎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接种各企业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具体注意事项,应参照企业的产品说明书和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接种方案。
备孕、娠和哺乳期妇女可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吗?
如果在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基于对上述疫苗安全性的理解,不推荐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采取特别医学措施(如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
对于有备孕计划的女性,不必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延迟怀孕计划。
虽然目前尚无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对哺乳婴幼儿有影响的临床研究数据,但基于对疫苗安全性的理解,建议对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的哺乳期女性(如医务人员等)接种疫苗。
考虑到母乳喂养对婴幼儿营养和健康的重要性,参考国际上通行做法,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建议继续母乳喂养。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保护作用持续时间是多久?
目前临床研究数据还无法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对于疫苗具体的保护时间、是否需要再次接种加强免疫,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现有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自然感染者中再次发生感染并发病的现象罕见,据此推测,新冠病毒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至少可以持续半年以上。
因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时间较短缺乏该疫苗与其它疫苗同时接种对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相互影响的研究数据,因此暂不推荐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
其他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当因动物致伤、外伤等原因需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免疫球蛋白时,可不考虑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同时还需注意,由于免疫球蛋白可便疫苗接种者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故在该疫苗接种期间不应同时使用免疫球蛋白。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期间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接种疫苗之后饮食上一般无特殊要求,营养均衡、三餐定时即可,但一般不建议喝酒,防止饮酒后产生的不适,掩盖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延误治疗。
如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情况,可注意休息,多饮温水,避免进食过于辛辣等刺激肠胃的食物。
接种程序
新冠疫苗须遵照国家免疫规划和相关免疫策略,在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和疾病控制相关管理机构的指导下使用。
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护照等),做好个人防护,配合接种工作人员,如实提供本人信息和健康情况。
在哪里可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都是在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的接种单位进行。可向当地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医院、设在医院的接种单位、临时设立的接种单位或通过官方公布的咨询电话,进行咨询。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部位?
目前获批的新冠疫苗推荐接种途径是肌内注射,推荐部位为上臂三角肌。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需要接种几次?
1.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Vero 细胞),接种2剂,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3周,第2剂在首剂接种后8周内尽早完成。
2.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接种1剂。
3.重组新冠病毒疫苗( CHO 细胞),接种3剂,相邻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6个月内完成。
错过了接种时间怎么办?
对2剂或3剂次程序的疫苗,未按程序完成接种者,建议尽早补种。免疫程序无需重新开始,补种完成相应剂次即可。对在14天内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在第2剂接种3周后尽早补种1剂灭活疫苗。对在14-21天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的,无需补种。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需要检测抗体吗?
在疫苗接种前无需开展新冠病毒核酸及抗体检测;接种后也不建议常规检测抗体作为免疫成功与否的依据。根据前期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研究,接种第二剂次灭活疫苗大约两周后,接种人群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不良反应
接种该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使用的其他疫苗相当,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发热、乏力、接种部位局部的红肿、疼痛和硬块等。这些症状通常在1-3天内可自行消失,不需特殊处理。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过敏怎么办?
接种对象完成接种后,应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方可离开,现场工作人员会告知受种者接种新冠疫苗常见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后续健康状况观察、处置建议以及联系方式等。回家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相关症状,报告接种点工作人员,必要时及时就医。
出现什么情况时需要尽快就诊/送医急救?
接种疫苗所致的过敏性休克通常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以内。按照我国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受种者接种后在接种点指定的区域观察30分钟再行离开。 若受种者接种疫苗离开接种点后出现尊麻疹、过敏性紫缴、高热、休克及其他比较严重的健康状况,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苗接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