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行卫生健康咨询网

钩端螺旋体病黄皮书

钩端螺旋体病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其流行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种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传染性病原体:钩端螺旋体属

流行:在世界范围内,热带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冒险游客、户外运动者和其他接触淡水或泥浆的人;人道主义援助人员,特别是在飓风或洪水现场;军事人员

预防方法:避免接触动物尿液和被动物尿液污染的水或土壤;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化学预防

诊断支持:获得认证的临床实验室;国家卫生部门


传染性病原体

钩端螺旋体属是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是专性需氧革兰氏阴性螺旋体细菌。


传播

钩端螺旋体通过皮肤擦伤或割伤,或通过结膜和粘膜传播。长期接触水导致的皮肤浸渍是另一种疑似感染途径。人类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尿液或生殖体液、接触受尿液污染的淡水源或潮湿土壤,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感染很少通过动物咬伤或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发生。啮齿动物是钩端螺旋体的重要宿主,但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狗、马、牛和猪,以及许多野生动物物种,都可能被感染并排出尿液中的细菌。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然而,在热带气候中发病率更高。估计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区、拉丁美洲部分地区以及加勒比地区、南亚和东南亚以及大洋洲。前往流行地区的旅行者在参加休闲淡水活动(例如划船、游泳)时面临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暴雨或洪水之后。长时间暴露于受污染的水以及涉及头部浸泡或吞咽水的活动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参加涉及泥浆的活动(例如冒险比赛)也会增加旅行者的感染风险,直接与流行地区的动物打交道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尤其是在接触动物体液时,以及访问或居住在有啮齿动物侵扰的地区。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于成年男性。据估计,全球年发病率为 >100 万例,包括 ≈59,000 例死亡。

暴发可能在暴雨或洪涝之后发生在流行地区,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地区,那里的住房条件和卫生条件很差,啮齿动物出没很常见。


临床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为 2-30 天,但疾病通常在暴露后 5-14 天发生。大多数感染被认为是无症状的,但临床疾病可表现为自限性急性发热性疾病,估计见于 ≈90% 的临床感染,或表现为严重的、可能致命的疾病,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见于 5%-10% 的患者。在进展为重度疾病的患者中,疾病可以是双相的,在不同阶段之间发热会暂时减少。

急性败血症期持续 ≈7 天,表现为急性发热性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头痛可能很严重,包括畏光和眼眶后疼痛;发冷;肌痛,特征性累及小腿和下背部;结膜充血,钩端螺旋体病的特征,但并非在所有病例中都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咳嗽;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皮疹。

第二阶段或免疫阶段的特征在于抗体产生和尿液中钩端螺旋体的存在。在进展为重症的患者中,临床表现可能包括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衰竭、出血、黄疸、肝衰竭、无菌性脑膜炎、肺功能不全和肾功能衰竭。典型的综合征,即Weil病,包括肾功能衰竭和肝功能衰竭。

在重症患者中,病死率为 5%-15%。重度肺出血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钩端螺旋体病,病死率可>50%。不良预后指标包括高龄、精神状态改变、呼吸功能不全或少尿。


诊断

提交钩端螺旋体病检测样本组合,包括血清样本;尽可能获取急性期和恢复期样本对。在疾病早期,全血(在发病第一周采集)和尿液(发病第一周后采集)的PCR分析可能会有所帮助。脑脊液 (CSF) 的 PCR 分析也有助于诊断有脑膜炎体征的患者。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通常基于血清学检查;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是参考标准,只能在某些参考实验室进行。商业实验室提供各种血清学筛查检测,包括 ELISA 和 ImmunoDOT/DotBlot 快速诊断检测。建议使用 IgM 特异性血清学筛查试验,筛查试验阳性应通过 MAT 确认。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急性全血中的病原体可以在早期败血症期提供更及时的诊断,也可以对脑脊液或恢复期尿液进行PCR。PCR阳性结果可确认感染。文化是麻木不仁的,缓慢的,需要特殊的媒体;因此,不建议将其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


治疗

如果怀疑钩端螺旋体病,应尽快开始抗菌治疗,无需等待诊断性检查结果。早期治疗可有效降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除非有禁忌证,否则多西环素是首选药物;替代选择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阿奇霉素。静脉注射青霉素是重度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是替代抗菌药物。与其他螺旋体疾病一样,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的抗生素治疗可能会引起 Jarisch-Herxheimer 反应;这种反应很少是致命的。重度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和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补液和补充电解质,少尿性肾功能衰竭时透析,呼吸衰竭时进行机械通气。


预防

个人防护措施

预防感染的最好方法是避免接触。建议旅行者避免接触可能受污染的淡水、洪水、可能受感染的动物或其体液以及啮齿动物出没的地区。教育感染风险可能增加的旅行者考虑采取其他预防措施(例如,穿防护服,尤其是鞋类),指导他们用封闭敷料遮盖伤口和擦伤,建议他们煮沸或化学处理可能受污染的饮用水,并提供化学预防。有限的研究表明,在暴露前 1-2 天开始使用多西环素(200 mg,口服,每周一次)进行化学预防,可能有效预防成人临床疾病,可考虑用于高危人群和短期暴露人群。

疫苗

钩端螺旋体疫苗,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疫苗系用各地区主要的钩端螺旋体流行菌型的菌株,经培养、杀菌后,制成单价或多价疫苗。用于预防钩端螺旋体病。性状为微带乳光的液体,含苯酚防腐剂。

钩体疫苗是灭活疫苗,常包括常见的钩体血清型,没有交叉保护作用。钩体疫苗的保护期持续时间短,要求年年补种,再加上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预防与治疗钩体病,国外不推荐对人进行钩体疫苗接种,只针对动物进行接种。

接种对象-预防用生物制剂

流行地区7~60岁的人群。

作用与用途-预防用生物制剂

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规格

每瓶5ml。

免疫程序和剂量

1.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2.共注射两针,第1针0.5ml,第2针1.0ml,间隔7~10天。7~13周岁用量减半。必要时,7周岁以下儿童酌量注射,但不超过成人量之1/4。

不良反应

全身及局部反应一般轻微,偶有发热及局部疼痛、红肿,一般可自行缓解。

禁忌

有下列情况者,不得使用本疫苗:

1.发热、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脏病、神经和精神疾病。

2.孕妇、哺乳期妇女。

3.有过敏史者。

4.月经期暂缓注射。

注意事项

1.安瓿内有摇不散的凝块,异物或疫苗变色,曾经冻结,安瓿有裂纹等均不能使用。

2.应备有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

贮藏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

有效期

1年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