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
用于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英文名称:Hepatitis B vaccine
简介
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的有效、安全且经济的方法,也是降低乙肝危害的根本措施。大量研究证明,及时且全程接种乙肝疫苗能够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和感染率。
接种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截至目前,乙肝仍然是无法治愈的疾病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就可诊断为慢性乙肝。慢性乙肝不仅可能传染给其他人,部分慢性乙肝还可逐步转变为肝硬化、肝癌。因此,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乙肝非常重要。
疫苗种类
基因工程疫苗
费用
新生儿出生后注射的3针乙肝疫苗均属于免疫规划疫苗,适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
儿童或成人之后再注射的加强疫苗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价格在100~200元之间。
接种人群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
接种部位
新生儿接种部位:一般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
儿童和成人:一般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接种剂次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 3针
接种时间
新生儿:按照0、1、6个月的程序进行接种,一般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1个月、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应越早接种越好。
成年人: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分别于0、1个月、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1针、第2针和第3针
接种剂量
母亲HBsAg阴性的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尽早接种10ug乙肝疫苗。
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尽早注射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乙肝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
成人建议接种 3针20ug的乙肝疫苗。如3针接种完毕后抗体检测仍为阴性,则可再接种1针60u g或3针20ug 的乙肝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抗-HBs,如仍为阴性,可再接种1针60ug的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
3针疫苗均接种完毕后,若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保护效果一般可持续至少30年,因此,一般不需要再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监测或加强免疫。但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要注意监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水平,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mlU/ml时,应再接种1针疫苗进行加强。
接种禁忌
禁止接种
暂缓/谨慎接种
不良反应
接种后24~48小时内,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触痛、硬结,多数可在2~3天内自行消失;部分人群出现乏力、不适等流感样症状,少数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少数出现关节痛、肌痛、头痛、头晕等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稍重者可对症治疗,过敏者需行抗过敏治疗。
接种后72小时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
极少数情况下,接种疫苗后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肾病或肝病,需要紧急就医。
偶合症
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时,极少数婴儿会出现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如果不及时抢救,患儿可能死亡。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接种疫苗导致的,而是接种疫苗时的一种严重偶合反应这个阶段做任何注射都可能导致出血。
应对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后,若局部渗血较快、压迫止血无效,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或转上级医院就诊,以便及时抢救治疗。目前,很多婴幼儿在出生后即注射了维生素K从而有效预防了本病的发生。
注意事项
接种疫苗后,针眼局部应保持卫生,24小时内不要接触水。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乙肝疫苗会干扰其他疫苗的免疫反应,出生时的首剂乙肝疫苗通常会与卡介苗和/或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时使用。
接种过程中若出现迟种、漏种的情况,及时补种即可,不需要再重复接种。
成人注射乙肝疫苗前需要先检测乙肝病毒指标,已有感染或感染后已痊愈且产生保护性抗体者,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
未感染过HBV的妇女怀孕期间接种乙肝疫苗是安全的,老人接种乙肝疫苗也是安全的。
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建议于接种第3针疫苗后1~2个月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HBsAg阴性、抗-HBs<10mIU/ml,可按0、1和6个月的免疫程序再接种 3针;若HBsAg阳性,为免疫失败,应定期监测。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除接种疫苗外,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预防:
理发、刮脸、修脚、穿刺、文身等,请选择可以进行严格消毒的商家。
若性伴侣HBsAg阳性,除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可以采用使用安全套的方法避免感染;性伴侣健康不明时,请使用安全套。
家庭成员有乙肝感染者,注意不共用牙刷、洗浴擦、剃须刀等用具。注意监测乙肝表面抗体,抗体滴度减低时及时补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