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行卫生健康咨询网

登革热黄皮书

登革热黄皮书


概述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类。时至今日,尚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绝大多数病人会自行康复,然而少部分病情加重,可能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病人在感染后1-14天即可出现症状,常见症状包含发热、严重头痛、眼球疼痛、肌肉痛与骨关节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而重症病症中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出血和休克等症状,导致死亡。此病利用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因此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若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夏秋雨季,出现发热伴皮疹、疼痛、出血等症状,需要警惕是否有登革热的感染可能。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WS 216-2018)》来进行。疫情广泛的主要地区包括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点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

登革热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早治疗,包括但不限于药物退热,保持液体平衡和补液,避免过度服用可能加重胃炎出血的治疗药物等。对于已经产生休克现象的严重患者,医生会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以及各类药物尽快纠正体内的酸碱失衡。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很强的传染病,通常预后良好,但如合并心肌炎、心功能衰竭、重度出血、肝衰竭等情况时,会对预后产生影响。

传染性病原体:登革热病毒1、2、3、4

流行: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所有旅行者,但旅行时间持续 >6 个月的旅行者的风险增加

预防方法:避免昆虫叮咬;登革热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诊断支持:获得认证的临床实验室;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性病原体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由黄病毒属的 4 种相关单链 RNA 病毒中的任何一种感染引起,登革热病毒 1、2、3 或 4 (DENV1-4)。感染一种登革热病毒可赋予对该病毒的长期免疫力,但只能对其他登革热病毒提供短暂的保护。在第二次登革热病毒感染期间,发生严重登革热的风险更大;尽管严重的登革热也可能发生在第一次、第三次或第四次感染期间。


传播

几乎所有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都是通过受感染的伊蚊叮咬发生的,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由于人类的病毒血症≈7天,血源性传播可能通过暴露于受感染的血液、器官或其他组织(例如骨髓)传播。此外,围产期登革热病毒传播发生在母亲在临近出生时被感染;感染通过胎盘脱落时的微输血或分娩时与母体血液的粘膜接触而发生。没有先天性传播的病例记录,但有人提出。登革热病毒可以通过母乳传播。在阴道分泌物和精液中也检测到 DENV;性传播已有报道,但被认为很少见。


流行病学

登革热在整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发生在全球 >100 个国家和目的地,包括波多黎各、美属维尔京群岛和美国附属太平洋岛屿。近年来,热带旅行者中的登革热发病率有所增加,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登革热负担将继续增长,估计每年有 5000 万发热性疾病病例。


临床表现

据估计,40%-80% 的登革热病毒感染是无症状的。有症状的登革热最常表现为轻度至中度、非特异性、急性发热性疾病;≤5%的登革热患者会发展为严重的、危及生命的疾病。早期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但需要高度怀疑;识别休克的早期体征并及时开始强化支持治疗可将重症登革热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 ≥20 倍。

有症状的登革热的阶段

发热期

有症状的登革热在 5-7 天(范围为 3-10 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开始,临床病程分为 3 个阶段:发热期、危重期和恢复期。发热通常持续 2-7 天,可以是双相的。其他体征和症状包括严重头痛;眼眶后疼痛;骨骼、关节和肌肉疼痛;黄斑或斑丘疹;和轻微的出血表现,包括瘀斑、鼻衄、牙龈出血、血尿、瘀点、紫癜或止血带试验结果阳性。一些患者在发病后的前 24-48 小时内出现口咽部注射和面部红斑。进展为重症登革热的警示体征出现在退热前后的发热晚期(即体温<38°C[100.4°F]),可能包括严重腹痛、呼吸困难、血管外积液、血细胞比容(血液浓缩)进行性升高、体位性低血压、嗜睡或烦躁不安、肝脏肿大、黏膜出血和持续呕吐。

关键阶段

登革热的关键期从退热开始,通常持续 24-48 小时。大多数患者在此阶段临床上有所改善,但血浆大量渗漏(由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加引起)的患者会进展为重度登革热。有大量血浆渗漏的患者可出现腹水或胸腔积液、血液浓缩和低蛋白血症。随着舒张压的增加,生理代偿机制使脉压变窄,最初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尽管有休克的早期迹象,但患者可能表现良好。

然而,一旦发生低血压,收缩压会迅速下降,尽管进行了复苏,但仍可能出现不可逆的休克和死亡。特别是在长期休克的情况下,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出血表现,包括呕血、黑便或月经过多。这一阶段的罕见表现包括脑炎、肝炎、心肌炎和胰腺炎。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低钠血症、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沉降率正常。

恢复期

随着血浆渗漏消退,患者进入恢复期,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静脉外渗液体以及腹部和胸腔积液被重吸收,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尽管可能出现心动过缓),随后进行利尿。患者的血细胞比容稳定(或由于重吸收液体的稀释作用而下降),白细胞计数通常开始上升,之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恢复期皮疹可能会脱屑并出现瘙痒。

妊娠期登革热

关于妊娠期登革热的健康结局以及母体感染对发育中的胎儿的影响的数据有限。可能发生围产期传播,围产期母体感染可增加新生儿出现症状性感染的可能性。围产期感染新生儿的体征和症状通常出现在出生后第一周,包括腹水或胸腔积液、发热、出血表现、低血压和血小板减少。当抗体的保护作用减弱时,母体对既往母体感染的 DENV 的母体 IgG 进行胎盘转移可能会增加 6-12 个月龄感染婴儿患严重登革热的风险。


诊断

登革热是全国性法定报告疾病。对于从流行地区返回后 ≤2 周出现症状的患者,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登革热。对于发热后 ≤7 天就诊的患者,诊断性检测应包括 DENV 和 IgM 的核酸扩增检测。对于发热后 >7 天就诊的患者,建议进行 IgM 检测。IgM ELISA 和实时逆转录 PCR (RT-PCR) 均被批准作为体外诊断测试。

在具有相符的临床和旅行史的患者中,通过 RT-PCR 或 DENV 非结构蛋白 1 (NS1) 抗原存在病毒被认为是登革热的实验室确认。单个血清样本中的 IgM 提示可能近期感染了登革热。如果患者的旅行史包括其他潜在交叉反应性黄病毒传播的地点,则进行分子和血清学诊断检测以检测登革热病毒和其他黄病毒。

单个血清样本中的 ELISA IgG 对常规诊断检测没有用处,因为 IgG 在感染后终生仍可检测到。此外,感染其他黄病毒(例如日本脑炎、黄热病)或接种过黄病毒疫苗的人可能会产生交叉反应性黄病毒抗体,从而产生假阳性血清学登革热诊断检测结果。


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根据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只需要门诊护理或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建议门诊患者保持充足的水分,避免使用具有抗凝特性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布洛芬)。为了控制发烧,建议患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温水海绵浴。提醒发热患者避免蚊虫叮咬,以降低进一步社区传播的风险。

重症登革热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和密切观察;可能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测。当发现血浆渗漏时,静脉输液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登革热患者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无益,并可能导致液体超负荷。同样,给予皮质类固醇没有明显的益处,并且可能有害。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除非出现自身免疫相关并发症。


预防

对于居住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的人员,建议接种登革热疫苗。

目前尚无预防登革热的特效药物。风险随着旅行时间的延长和旅行目的地的疾病发病率而增加(例如,在当地流行病或雨季期间)。前往热带地区的旅行者应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 尽可能选择有良好纱窗和门或空调的住宿。伊蚊通常生活在室内,通常出现在黑暗、凉爽的地方(例如,壁橱、床下、窗帘后面、浴室、门廊上)。
  • 穿遮住胳膊和腿的衣服,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因为此时被伊蚊叮咬的风险最大。
  • 使用驱虫剂。
  • 对于长期旅行者,清空并清洁或覆盖当地住宅中可能成为蚊子滋生地的任何积水(例如储水罐、花盆)。